“老变精神”与智慧财务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新征程上,国网吉林电力紧扣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稳、进、育、开”四字要求,弘扬坚韧、精益、争先、奉献的“老变精神”,在资金管理方面,创新建立国内首个集团智慧财务共享管理体系,在传承与创新中砥砺前行,全面提升企业质效,精准推进公司战略落实落地,服务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努力干出精彩业绩。

在艰苦奋斗中显“坚韧”

  位于吉林长春市区东南部的220千伏长春变电站,有着近80年历史,大家都亲切地称其为“老变”。这座变电站见证了吉林省能源电力事业的发展,在数十载风雨中孕育出了坚韧、精益、争先、奉献的“老变精神”。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几十年来“老变”在变,变的是电压等级、装备状况、管理水平与时俱进的提升;“老变”又没有变,不变的是“老变精神”代代传承。

  1943年,作为丰满水电站配套送出的第一座变电站,老变的前身——新京一次变电站建成投运。此后,老变始终是长春电网的核心。1945年至1948年,在战火硝烟中,老变的设备严重损坏。“配电线路就像面条似的搭在地上,在解放后我们恢复供电的时候,就把电缆沟盖板都拉回来了,几个人抬着,肩膀都磨破了。”93岁的原老变员工陈林回忆说。

  解放后的老变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艰难,老变员工们一无图纸、二无技术人员、三缺乏检修大变压器经验,在一片废墟上克服困难重建变电站。他们用变电所吊车房的吊车将受损变压器吊起来,摸索出了变压器线圈绝缘热风干燥和包扎损坏变脆的绝缘方法,加快了变压器的修复进程。

220千伏长春变电站外景(拍摄于1983年)

  时至今日,老变员工们还是凭着一股攻坚克难的韧劲儿,守护电网安全运行,服务支撑重大活动。2019年央视春晚在长春设分会场,老站担任供电任务。除夕之夜,气温降到零下二十多度,老变员工们在站内坚守,在寒风中仔细巡查运行设备、处置各种情况,不仅圆满完成重大保电任务,还积极支援一汽用户变电站,交出了“三零”保电的满意答卷。

在技艺传承中求“精益”

  上世纪70年代,长春人流传着这样的歇后语:“小丰满拉闸——全闭”。那个时候,丰满水电站一拉闸限电,长春城区就漆黑一片。

  为改变供电状况,老变在1980年安装投运了6万千乏氢冷调相机,它可以汲取相位超前于电压的电流,改善电网的功率因数,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当时全国只生产了3台氢冷调相机,这种调相机运行时需要采用轻质润滑油减少摩擦损耗。为防止润滑油没了伤着调相机,老变员工们昼夜守在调相机旁,如同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细心呵护。

220千伏长春变电站外景(拍摄于2020年8月)

  当时参与调相机运行维护的张兆祥,在老变工作了40个年头。他总是对年轻人说,因为是“老变人”,所以工作标准要更高更严,在变电站巡视时要将设备“看透”,填写操作票要“零失误”,要认真再认真、仔细再仔细。新一代老变人依然延续着这种精神,他们在省内率先建成变电标准化操作管理系统,根据不同设备类型编制《变电站巡视口袋书》,打造网格式巡视、“点对点”式检查,精心守护着老变的安全。

在科技浪潮中勇“争先”

  进入新时代,电力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速,为“老变精神”注入了新内涵。在“老变精神”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与融合中,变电站建设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国网长春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运维专责李宝成,从1988年起一直在老变工作,当过操作人,也当过值班长。他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变电站所有操作都是人工操作,有个电话录音就很了不起了,一个班儿要9个人。”“后来,老变有了电脑,所有的操作都是防误操作,有电脑钥匙替咱把关,值班人员也变成了3个人。随着科技的进步,老变的现代化‘武器’也越来越多了!”

国网吉林长春供电公司员工巡视220千伏长春变电站设备。

  新一代老变员工并没有满足于此,从技术到机制,从管理到服务,他们在延续,也在突破,以创先争优的精神和干劲驱动着电网发展。2020年,老变员工们在负责维护的贺家220千伏变电站用上了三维立体智能巡检系统,这是在国内首次使用该系统。系统应用无人机、室(内)外巡检机器人、高清摄像头,实现了变电站的联合立体巡检和智能分析,极大提高了巡检质效和事故异常的响应速度。

在坚持坚守中做“奉献”

  1948年,迎来解放的老变员工欢欣鼓舞,他们干劲十足,仅用3天时间就修复了市内4座变电所、两条3.3千伏干线和20千米配电线、9千米送电线,及千余台配电变压器。久陷黑暗的长春,在解放后的第四天就亮起了电灯,不到10天就恢复了全部供电,40天内长春地区的电网恢复正常运行。

  “那会儿干什么都有劲儿,什么都是新的,恨不能不睡觉,赶紧把活儿赶上。”这期间,老变的第一任所长宋秋岭由于表现突出,先后被长春市、吉林省和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命名为“劳动英雄”。

220千伏长春变电站的共产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从宋秋岭、关德水到周春山、范明臣……这些老所长们都为老变的发展付出了不懈努力,将“老站精神”代代传承。现在接力棒交到了第八代所长汪新兵的手里,他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倾注在工作上,以强烈的责任感对待每一项工作。从业37年来,他共开展50万余次项的无差错操作及监护工作,他将“老变精神”融入到每一次操作巡视中,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在电网发展的第一线。

打造资金管理“免疫”系统

  继承“老变”精神,国网吉林电力推动改革发展各个领域不断创新实践,创新建立国内首个集团智慧财务共享管理体系,以资金共享平台为基础,以数字财务共享平台为支撑,以税务共享平台为驱动,推动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升级,持续深化提质增效。该体系获工信部2020年工业企业管理会计最佳实践案例。


  “建立统收统支模式,构建高度集约的资金管控体系,收支账户只设省公司一级,市、县公司227个收支账户全部撤销,建立银企直联通道,银企系统全面集成、信息实时共享,实现100%资金统收统支管理。”作为集团智慧财务共享体系建设的亲历者,吉林电力财务资产部主任张明辉深有体会。

  国网吉林电力推行“预算+经法”双重控制。在合同起草时,经法系统调用财务预算进行“预算强控”,实现资金的全天候、全过程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置资金使用风险。支付发起时,财务系统调用合同信息进行“合同强控”;支付成功后,反馈经法系统进行“履约检查”。法财深度融合、关联强控,实现全业务、全流程合同合规闭环管理。

  “建立资金早会工作机制,对全省各二级单位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精准调控,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创效能力。”7月30日,在吉林电力资金集约管控中心,现金流量管理处张娜指着大屏幕说。国网吉林电力发挥资金“管控、创效、金融”三中心作用,实施资金规模化运作,减少银行贷款70亿元左右,可减少贷款利息3亿元左右。

国网吉林电力资金管控大厅

  每年吉林电力贷款规模需保持在130多亿元。今年,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又能降低贷款规模,减少贷款利息支出,一是通过资金日调度,减少资金沉淀,等额减少银行贷款16亿元;二是通过配票,降低贷款规模,按资金占用率50%折算,年降低贷款规模30亿元;三是通过营销智能缴费,等规模减少银行贷款25亿元。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每年可减少银行贷款70亿元左右,按照4.15%的贷款利率计算,可减少贷款利息3.5亿元左右。

  另外,吉林电力建立了内部封闭结算平台,内部单位之间的业务往来实现“只走账不走钱”,年均减少系统内资金周转3000余次,大幅降低资金成本。涉税业务智慧共享办理,惠企政策应享尽享,预计今年企业成本降低1亿元。

让信息多跑路、群众不跑路

  国网吉林电力在信息化条件下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搭建国内首条“税企直连通道”,税企系统全面对接,办税模式由大厅跑办变为“总对总”e网通办,有效节约办税资源,提高办税效率。今年上半年,税企双方已安全交互数据7万余次,企业实现“一次都不跑”目标。

  该公司还开发推广了3个“电小二”智慧服务应用,助力优化电力营商环境。“结算电小二”为2.6万家供应商提供线上开票、远程移动结算服务;“报账电小二”为吉林电力3.4万名员工提供智慧报账服务;“客服电小二”整合网上国网、电e宝,为1400万电力客户提供自主开票、智能缴费和用电信息推送服务。

国网吉林电力员工向电力客户推广“电小二”服务应用。

  依托智慧服务应用,实现了物资供应商结算业务“零跑腿”“无接触”,防范了疫情传播风险,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截至7月底,共314家供应商通过结算电小二发起结算业务,累计办理发票校验1436笔。

  8月3日,吉林市顶津饮品有限公司财务人员王敬鑫走进国网吉林供电公司龙潭区供电中心营业厅,在智能回单柜点击“客服电小二”,直接取走了预约的电费发票。“现在是真方便,两三分钟就搞定了!”拿着电费发票,王敬鑫感慨道。

    高效率得益于集团智慧税务平台的推广应用。目前,国网吉林电力所属各单位财务人员只需在内网电脑上确认纳税申报表,即可由省公司集中申报和扣款,并可以在线查询。

  “平台上线后,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时间、资金,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单张进项发票验真、认证时长由4分钟缩短至2秒,单张销项发票开具时长由5分钟缩短至3秒。”作为使用者,吉林电力财务部财税处宋洁为平台功能点赞。

  效率的提升还体现在资金的管控。通过开发智能清分、对账平台,可以将跨地区、海量的电费资金流水进行批量自动清分,省公司层面仅由3人即可完成全省53个市县公司、月均5.5万笔、近26亿元银行交易流水的清分、对账操作,人工处理工作量减少90%。

  信息来源:国网宣传部,国网吉林电力